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

就這樣來到五條港 _ 2004

就這樣來到五條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是迷途呢?還是郭柏川先生幽冥中引路,我們走著走著,意外地來到了五條港。我彷彿看到運河港道上,「手撐仔」的帆影穿梭;碼頭邊苦力們裸露著上身、大汗淋漓往來裝卸貨物;三郊行商,立廟興學,造橋鋪路。巷道曲折、街屋狹長、廟宇林立、香火鼎盛,每年五月初五水仙尊王誕辰時,善男信女輻輳,熙來攘往、摩肩接踵,祝願平安、祈福消災。
「水仙宮外盡成途,滄海揚塵信不誣!短短牆堆紅靺鞨,家家籬繞綠珊瑚」如夢似幻,昔日繁花錦繡,而今安在?滄海桑田,港道淤塞日久,水仙宮侷促於市井之間,不見舊時前後三進的堂皇景象。據說日據時期因市區改正,拆毀後殿,僅存前殿殘貌。消失的後殿,雕樑畫棟,流落人間。府城名畫家郭柏川先生,歎其雕工之精美,悲其命運之隕越,乃搶救其中部分殘存木雕構件,收藏於任教之成大建築系,作為學生課業學習素材。1976年,郭柏川先生仙逝;同一年,歷史文物館成立。次年,建築系梁小鴻教授、洪見振主任,將這批木雕移贈文物館。歷史文物館典藏緣由曲折如此。
本館「大員紀事──十七世紀的臺灣」專題特展,在去年秋冬之交謝幕之後,成大歷史系全面清點、登錄、維護典藏文物,其中最有價值的無過乎木雕構件與二、三十年前歷史系師生「上窮碧落下黃泉,動手動腳」實作的碑拓。我們初步的決定是,下一個特展以館藏文物為中心,於是商請何培夫教授,以臺灣碑碣與生活為主題,搭配水仙宮木雕構件,設計展出。但是,木與石如何結緣?怎樣在同一項特展中並陳而不覺勉強?我們原無清楚想法。
因緣際會,陳梅卿教授引進了以五條港地區為基地的「府城扶輪社」與「五條港發展協會」,共同主辦這次特展。由於水仙宮是五條港區的三百年古廟,正好能以水仙宮木雕構件為焦點,引領觀者進入時光隧道,重返五條港,拜訪府城西郊三百年的春華與秋霜。何培夫教授的碑碣、拓本,也鎖定在與五條港區有關的物件,於是由陳信雄教授和陳梅卿教授帶著歷史所盧泰康先生、建築所吳秉聲先生,整理文物,撰寫文稿。建築系徐明福教授、陳世明教授參與策劃展示與活動安排。王麗芬小姐實際執行一切策展事宜,建築所郭美芳小姐規劃木雕構件的再現形式。府城大木匠師陳天平先生指導木構件的組合形態,水仙宮、神興宮執事慷慨捐輸,安平剪黏大師葉進祿、葉明吉父子投入剪黏修復;開展前多日,陳信雄教授領導佈展團隊、日以繼夜地工作,三更半夜、文物館內猶燈火通明。風雲際會,三百年來的「五條港」竟如此翩然降臨成功湖畔,與原來座落在五條港西南側、三十年前飛來東城垣的小西門,再成佳偶。
重訪五條港,是一次奇幻迷離的經驗;消失的水仙宮後殿,在歷史文物館中復活;就這樣,我們再一次來到五條港!

附記

「歲月‧雕琢‧五條港」專題特展展場內第一塊看板的文字,由我執筆。策展人是系上陳信雄老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